- · 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栏[05/29]
- · 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数[05/29]
- · 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收[05/29]
- · 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投[05/29]
- · 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征[05/29]
- · 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刊[05/29]
让儿童文学飞翔在儿童的心灵里浅谈儿童文学与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两者似乎分属不同的学科。但是,两者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。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认为:“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‘一体两面’
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两者似乎分属不同的学科。但是,两者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。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教授认为:“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‘一体两面’之事。这是因为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都是18岁以下的广大少年儿童。如何为少年儿童提供品质优美的精神食粮,使他们感悟文学之美、母语之美,促进民族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,无疑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共同的文化担当与终极目标。”[1]
1.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
1.1 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资源
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在接受对象、教育性、发展目的等方面是一致的。因此,儿童文学既是对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,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教材。
在我国,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材有着悠久的历史。1920年,全国选用白话文作为教材,大多以儿童文学为内容。1922年政府规定,教材要以“儿童文学”为中心。200l年7月,教育部制定了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(实验稿)》,在阶段目标中,第一学段(l-2)年级学生的阅读文类被指定为“浅近的童话、寓言、故事”、“儿歌、童谣和浅近的古诗”[2]。
我们从各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到,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品走进了教材。比如2001年人教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,教材中有带给儿童奇思幻想的童话《皇帝的新装》;有隐含深刻讽喻意义的寓言《守株待兔》;有神奇的想象故事《盘古开天地》;有脍炙人口的儿歌《小小的船》;有彰显民族文化的古诗词《静夜思》;还有语言清新、流畅的儿童散文《秋天》等等。
1.2 儿童文学是语文辅助教材、课外读物的主体
当今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,电子传媒文化强烈地吸引着儿童,许多儿童沉不下心来读文学,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。因为无论是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思维力,还是语文素养来讲,都应该尽量使儿童感受语言文字、感受故事。
随着语文课程改革,体现新教育观、新语文观的读物也适时推出。2001-2002年,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《新语文读本》。其选入的儿童文学作品有较高的艺术品质,成功引领儿童课外读物发展的方向。促使儿童文学在小学生新语文阅读、新课外阅读中进一步占据了主导地位。柳斌主编的《小学生课外精读》丛书,选入的作品均为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精品。儿童文学正从更广、更纵深的层面进入小学的语文教育。
2.儿童文学的语文教育功能
2.1 儿童文学使语文学习变得快乐
儿童是从游戏走向文学的,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,以“玩”的态度来对待文学,是儿童对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把握方式。因此,在教学具有强烈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时,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审美心理。儿童天性好动、活泼,他们喜欢在亲切的对话中与文学作品展开感情交流,尤其是模仿性的语言、行为和能够得到充分调动的游戏情境,儿童最易接受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,有许多篇目有很强的游戏性,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,比如《小蝌蚪找妈妈》、《小马过河》、《小猴子下山》等等。教学这一类作品,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。
通过角色扮演,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,满足学生游戏的天性和自我表现的欲望,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,使语文学习变得快乐。
2.2 儿童文学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
蒋风在《漫谈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》一文中说:“孩子们就这样在快乐地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中,扩大了视野,增长了知识,活跃了思维,拓展了想象,启迪了心智,发展了语言,丰富了情感,陶冶了情操,培养了个性,健全了人格,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的美感来作用并完成的。”[3]儿童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过程中,会不由自主地被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打动,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、得到教育,感受到真正美的事物,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情感,逐步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与真谛,这一过程有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。
3.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
3.1 儿童文学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儿童
儿童文学作品,能够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心理特点,反映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。因此,教师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,能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性格、心理、兴趣、志向等。可以说,儿童文学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。但是,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并不乐观。
文章来源: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 网址: http://www.xxywjxzz.cn/qikandaodu/2021/0328/75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