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栏[05/29]
- · 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数[05/29]
- · 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收[05/29]
- · 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投[05/29]
- · 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征[05/29]
- · 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刊[05/29]
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之我见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》明确指出:“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、认识世界、发展思维、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。阅读教学是学生、教师、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”。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,
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》明确指出:“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、认识世界、发展思维、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。阅读教学是学生、教师、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”。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,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,加深理解和体验,有所感悟和思考,受到情感熏陶,获得思想启迪,享受审美乐趣。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,是学生获得知识,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。
1 利用多媒体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
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,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:“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,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,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,而是让学生本人去思考。”所以说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,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。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。运用多媒体技术导人新课,能通过情景画面,以情激趣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,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[1]。
如教学《卢沟桥的狮子》一课时,让同学们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,观看由故事片《七七事变》等影视资料和有关图片编成的课件。当看到日寇在我国领土上耀武扬威,趾高气扬和卢沟桥正在遭受日军铁蹄肆虐践踏时,同学们情绪激愤,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。有的说,“卢沟桥是七七事变”的发生地,抗日战争是从这里开始的,对于日军的侵略,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应当拿起武器,奋起还击,保卫家园。”有的说,“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以忘记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”……至此,同学们的爱国激情已被激起,学习兴趣已被激发。这时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观点,同时紧扣“卢沟桥是我国人民永远难以忘记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”这一课文重点进行讲述后,让学生再次观看多媒体课件。然后,向学生提出问题:“作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,它的显著特点是什么?”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,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,积极思考,主动参与,全身心地倾注到对于问题的钻研与解答之中。
这样的教学活动,教师机智地寻找学生兴趣的诱发点,通过运用多媒体,巧导激趣,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;学生兴趣盎然,始终处于兴奋状态,师生感情融洽,课堂气氛活跃;学生学得愉快、学得扎实,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2 利用多媒体,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
“受人以鱼不如授以渔”。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必竟是有限的,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。只要孩子们掌握了学习方法,他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到比在课堂上还要多的知识,而且这将使他们一生都受用不尽。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师传授知识,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。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,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更大的帮助和可能性[2]。
如教学《草船借箭》一课时,当学生自由读“雾中借箭”这部分后,按老师要求纷纷划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。并且边读边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,妙在何处。对诸葛亮做事胸有成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。为了让学生学习用联系法来研究问题,真正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。我设计了“回读课文,研究体验”这样一个环节。在学生前两次阅读的基础上,我运用多媒体演示了“雾中借箭”的这一部分动画内容其中伴有朗读。同学们边看边思考。演示结束,学生静静读书,划出有关的句子,教师巡视不时点拨。然后学生交流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这样,多媒体技术地使用,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,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,既面向全体学生,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。
3 利用多媒体,指导学生感情朗读
感情朗读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,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,加速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,因此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。对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,把握好时机,巧妙地穿插多媒体技术,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图像,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,也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,再配以适当的音乐,让学生能更投入地朗读课文,朗读就能取得更佳效果[3]。
4 利用多媒体,提高学生阅读能力,激发读书兴趣
文章来源:《小学语文教学(园地)》 网址: http://www.xxywjxzz.cn/qikandaodu/2020/0801/427.html
上一篇:如何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
下一篇: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策略